现在的年轻人,找对象是越来越难了!

    www.lz114.cc来源:功夫财经时间:2022-02-23

春节结束后,很多年轻人的手机上会多出几个联系人,那是春节期间相亲的结果。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,他或她要做出选择,有些会确立恋爱关系,有些人会慢慢不再联系,有些甚至会被拉黑。


一个人对自己结婚对象的经济预期,影响着年轻人的这个选择。而这个预期是建立在年轻人对社会的认知上的。比如,在一则新闻中,男青年排队相亲,有轿车的则可以排在前面。

“有轿车”就是对未来婚姻经济状况的一种预期,而这个预期源于年轻人对社会经济的认知。然后,很多因素造成了年轻人对社会经济真实情况的认知偏差,最终导致了对另一半的过高预期。


01、认知偏差


前几天,一份由所谓“粤港澳城市交流论坛”发布的《2022中国城市家庭平均年收入百强榜》显示,香港、台北和上海分别是155.7万元、127.0万元和106.0万元。


某抖音号发布的《90后人均存款榜单》显示,上海、北京、深圳的90后平均活期存款余额分别为126.7万元、122.8万元和109.9万元;另一份《90后平均综合年收入调研报告》显示,2021年度,上海、北京、深圳的90后平均综合年收入分别为42.2万元、40.5万元和37.5万元。


随后,这两份数据都被辟谣。不过,辟谣未能覆盖之处,这些所谓榜单又再一次加深了很多人对自己的怀疑,觉得自己很穷,希望自己将来也能达到这个“平均水平”。这就是一种认知陷阱。


其实,这不过是众多喧嚣之中的两个例子,社交媒体上,有太多太多对中国富裕程度的误解了。李克强总理说,中国还有六亿人月收入1000块,震撼了中国舆论。这种震撼背后,是社会普遍对真实中国的认知不足。


首先,由于社会舆论的结构性问题,真正的底层在社会舆论中的声音很小。底层的缺失,会抬升人们对社会收入水平的认知。


其次,人们在社交媒体上,观察到的往往是幸福、炫富。朋友圈中,人们会发在国外的海滩上度假,但绝对不会发旅游的费用是分期的;会炫耀一个名牌的包包,但却会不会发这个包包用掉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;会发自己的宽敞的房子,但不会发按揭都在靠父母支持。

这个时候,系统性的偏差就进一步加大了,变为了社交关系与社交媒体展示的两种偏差。


而且,人们乐于展示自己的偏差。偏见本身就是一种自己所在阶层的标志。一个人会下意识的通过选择一个更高的立场、视角偏见来向周围的人显示自己的社会阶层。


如果一个人的判断是,中产的标准是北京两套房,年收入200万,或者,认为中国的孩子都在学马术、学滑雪,都暗示了自己的阶层地位。他的偏见多多少少表明他身处的圈子。


而另一个人,他认为中产只需年收入10万,这很可能表明他的收入如此,他的朋友圈中的大多数人也是如此。


于是,在大家的讨论中,中产的标准就越来越高了。要么年收入几百万,要么北上广深有两套房,还不能有贷款。这个大家所认可的标准,不但超过了统计局的权威数据,甚至超过了美国的中产标准。


所谓中产,顾名思义,应该指中间状态。但嘴里说着“中”字,却实际上指前10%、5%甚至前1%,把顶尖的当作普通的时候,就把大多数人拖入一个错误的社会认知。这会造成人们的高焦虑状态,也会直接影响到婚姻行为。


02、高期待


年轻人对婚姻的预期中,经济收入,是一个重要因素。当年轻人对社会收入的认知出现偏差,那么,他们对自己、对婚姻对象的期待,就会进入一个不切实际的高预期陷阱。


在错误的社会认知的基础上,一个985毕业,工作七、八年,年入20万的年轻人,会觉得自己收入很低,希望均贫富。大厂的年轻人,也觉得自己是受剥削者,希望均贫富。


当然,后来他们会发现自己才是高收入群体,才是被“均”的对象。但是,对收入结构、层级的错误认知已经形成。当一个男青年这么定位自己的时候,他们的潜在的恋爱对象、婚姻对象,那些同样985、211毕业的年轻女性,也会认为年收入20万并不高。


一般而言,年轻女性相对来说对社会时事更不关注,不关注严肃媒体上的枯燥数据,她们对社会的感知更多的来自于社交媒体、朋友圈、群聊。这本就是一个浮华世界,一个凸显财富、幸福的地方。


一个人晒出一个奢侈品包包的时候,绝对不会晒出她的银行消费贷款,而群聊,物以类聚、人以群分,某种程度上也存在信息茧房。这些场景的信息,会进一步误导年轻女性对真实社会的认知。

于是,男女青年之间形成一种系统性的偏差:当一个年入20万的男青年,认为自己是一个穷人,那么,与他在婚姻市场对应的女青年,则会给他加上一个“更”字。


当年轻女性提升了婚姻潜在对象的预期的同时,男性对女性的期待也在提升。


网上有亚洲四大邪术的调侃,“泰国的变性术”、“韩国的整容术”、“日本的化妆术”、还有就是“中国的PS术”。本来修图是一件专业的事,后来智能手机、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其变得非常简单,每个人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把自己的照片变得更漂亮。


以前男性对漂亮的概念建立在女明星身上,但那毕竟是女明星,不可求、不可遇,但是,朋友圈的明眸皓齿、天生丽质、身姿曼妙,却似乎是垂手可得的。


就这样,女性提升了对男性经济收入的预期,男性提升了对女性容貌的预期。然而,预期调高了,现实并不会改变。


03、落差与坚持


现在谈到结婚,对于大部分人来说,拥有一套房产是一个基本前提,这就是所谓的丈母娘推高房价。这个需求有着自身的客观性,在中国,很多市民权益,是直接与房产证联系在一起的,重要的如小孩读书,不那么重要的如停车位。但在大城市,房产真的那么普遍吗?


以深圳为例,真正拥有商品房的人,其实是少数。深圳目前共有家庭户642.46万户,截至2020年初,深圳现存的商品住宅只有189万套。这就是说,即便不考虑有些人拥有二套、三套,也只有29%的家庭拥有房产。这当中,年轻人拥有房产的比例更小一些。


所以,虽然深圳有1100万人住在城中村,虽然深圳没有房产的家庭占比达到71%,但因为舆论、社交媒体、以及各种因素的遮蔽,却在人们的视野之外。前1%的人,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预期,使之变得更高,也更不现实。


人都会从认知陷阱中走出来,因为大多数人都会向现实妥协,但人在妥协之前,必然要坚持。


苏格拉底带着一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,苏格拉底对他说:“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,只许进,不许退,我在麦地尽头等你们。”弟子进入麦地,一路挑挑拣拣,但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。不知不觉,已经到头了,自己却两手空空。


如果年轻人对麦穗的大小有不切实际的期待,那么,他们遇到真实的麦穗,都会觉得太小,就会等待、坚持得更久。所以,男女双方的高期待,抑制了中国社会的结婚率,并且,随着婚期延后,结婚年龄变大,多孩率就自然下降了。


而且,在等待与坚持的路上,落差进一步在加大。

婚姻要爱情,也要生育,甚至很多时候,婚姻在爱情上可以将就,但却会在生育上坚持。毋庸讳言,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22到30周岁这一时期。即便更好的生活条件、医疗科技,把这个时期延长到35岁,但终点再远,总有一个尽头。


相比之下,男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在30~35周岁,现代技术甚至可以做到男性只要有一颗健康的精子就能生育。所以,当男女都在“预期陷阱”中等待时,男女的自身的预期与现实的落差更加大了。


对很多女生而言,今年你认为他不适合做你的男朋友,那么到明年,可能连他这样的人都很难找到了。其实,某种程度上,对于男性也是如此,虽然男性的年龄弹性更大,但时间终究是公平的。


最初对地里的石头大小产生了过高的预期,很多石头都达不到自己的预期,就会空着手走得更久。但殊不知,越往后,石头整体上会越来越小。妥协变得越来越难。于是,对很多人来说,在并不排斥婚姻与生育的情况下,却在认知陷阱中越陷越深,最终,无法走出来。


正确的社会行为,要建立在正确的社会观念上,而正确的观念,需要建立在对社会的正确认知上。婚姻、乃至生育,都是人的社会行为。所以,合适的婚姻、生育行为,其基础之一,就是对社会正确的认知。